种得桃李满天下,心维大我育青禾。在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在教育一线,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是一所学校的“宝藏”,更是一所学校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实践者。他们是文旅职院最亮丽的名片,最宝贵的财富。

张琳,女,中共党员,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高级讲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洛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多次参与并主持省级课题,在校园传统文化的构建、新教育改革、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新编阅读与写作》,主持编写文化旅游类校本教材《寻迹洛阳》。目前正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张琳老师是以文化传承为使命的职业教育创新实践者。她始终秉持“文化育人、实践赋能”的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探索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法的创新之路。
一、文化浸润:构建校园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张琳老师认为文化滋养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她意识到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宝藏就是滋养学生的最优秀的素材。2024年,她主持编写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类校本教材——《寻迹洛阳》,梳理整合了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牡丹文化、特色研学路线、美食文化、洛阳文旅融合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度认知本土文化。这种“文化+职业教育”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强化了其作为未来文旅从业者的文化传播责任感。
二、教法创新:项目驱动与跨学科融合
日常学院教学之外,张琳老师还积极参与我校里仁书院的育人工作,踏实践行“三院育人”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张琳老师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以真实任务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中的综合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在项目实践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衔接。
三、专业成长:从教学实践到学术引领
张琳老师不仅深耕课堂,还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教育规律,发表多篇论文探讨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目前,她正致力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旨在构建可复制的区域性文化课程体系,为职业教育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模式。
张琳老师的教育实践彰显了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思考——她将文化传承视为职业教育的灵魂,以创新方法激活传统,以学术研究反哺教学。其成果不仅惠及学生,更为地方文旅人才培养提供了“洛阳方案”,生动诠释了“立德树人、文化铸魂”的教育真谛。